【創業篇 005】雙手是大腦的先鋒
我們的一雙手是大腦思維的先鋒。千百萬年來,人類的進步,不是一個又一個完成了的目標加起來的總和,而是一個又一個苦心歷練過程的結晶。成功不是完成目標,成功是個完不了的過程。
我們買了工廠,找妥人手、一切計劃就緒。可是一開始,我們便發覺那周詳的計劃原來只是座堆砌得井井有條,可卻不堪一觸的 Lego 模型積木,轉瞬間便在我們眼前倒塌,變成一盤散沙。計劃這東西真害人。
與其說創業之途充滿荊棘,倒不如說是充滿驚訝;因為我們創業非但有除舊迎新的希望,更有一無所有的絕望;是個死裡逃生的寫照。
Nay, nor the unmatched phoenix lives anew
Unless she bum. (Michelangelo Sonnet 59)
不,如非身經灰燼、無與倫比的鳳凰亦無以重生。
是的,創業的經驗就像從灰燼中重生的鳳凰。燃燒的,不是我們的軀體,而是我們的習慣、期望、意志和周詳的計劃。
計劃怎樣害人?我們原先的如意算盤是,初期可以靠德安織造廠的英國客戶攞到一半生意;另一半則可以向我在先時織造廠接觸過的美國客戶埋手。創業伊始,我們知道生意難做,故此不會放過任何機會;待到業務穩定下來了,便會以最有發展潛力的美國零售商為目標。
不幸,開業後心目中的客戶沒有半個肯給我們生意。過去應承會關照的客戶,差不多異口同聲跟我們說:「等你們的質素和數量穩定下來再說吧,否則品質或付貨期稍有差池,那又由誰負責?」
有了工廠卻沒有生意,真的欲哭無淚。然而我們可以抱怨那些舊客嗎?我甚至相信他們原先是確有誠意的,但到真的要給我們生意了,他們又怎能不擔心新廠的質量和付貨期是否穩定?
說到底品質和付貨期是客戶的命脈。我們總不成要他們拿自己的命根子做人情吧。怪且怪明知會有這樣的問題(事實上初期我們只打算接工序較簡單、數量較大的大路貨品訂單),但卻沒有正視客戶的顧慮到底會來得多大。
接不到訂單也只是一個開始而已。當我們的窘態畢露,人手配備、銀行貸款、染廠數期等問題便接踵而來,甚至身為 partner 的原料供應商的立場也變卦起來了。
面對這些問題,我們可以做些什麼?整天撞頭埋牆問怎麼辦嗎?我們於是收拾心情,決定不再計劃,見步行步,以實際行動走出困境。
我們都有個錯覺,以為只有深思熟慮想出的辦法才可以解決困難。殊不知,在現實世界里,我們只能從實踐中掌握走出困難的道路。高僧坐禪般的冥想怎悟得出發展生意的竅門?不從實踐中探索,又怎可以突破困難?
推動我們思維的,是實際行動;帶動腦袋的是我們自己的一雙手。工作是行動,實際行動令我們從工作中得到樂趣,使我們為工作而工作。目標卻只是遙遠的北斗星。
我們從實際行動中不斷完善工作的方法、能力和概念。在走向完善的過程中,會不斷呈現激發我們投入工作的美妙境界,給我們帶來樂趣。這種美妙的樂趣令我們忘卻以成功作為工作的目標,轉而為工作而工作,最後透過實踐達至成功。
我不是說為工作而工作便叫成功。我的意思是,我們的一雙手是大腦思維的先鋒。千百萬年來,人類的進步,不是一個又一個完成了的目標加起來的總和,而是一個又一個苦心歷練過程的結晶。成功不是完成目標,成功是個完不了的過程。
令人類進步最大的原動力,是從行動中發現自己的能力,並從中得到喜悅。工作做得好,我們因而愛上工作;我們愛上工作,因而把工作做得更好。因此我們不該歌頌成功為之樹立豐碑;我們要歌頌的,是我們創造走向成功的過程的一雙手。
抽象的道理說得多了,讓我回頭說創業的故事。我們的創業大計倒塌了,經營概念,成本架構以至個人尊嚴亦隨諸而崩潰。經營概念要改變,因為支持我們創業大計的假設瓦解了,因此概念的假設也不存在了。成本架構要改變,因為接不到出口訂單我們不再是出口的廠商,而是替別的工廠加工,需要簡化組織架構以降低成本。尊嚴崩潰,因為做不成出口生意,我們只好做山寨廠,替別人來料加工。
當初如果知道是要做山寨廠,我們肯定都不會辭掉高職。山寨廠是手作仔生意,連我這個不要臉的人都覺得沒臉子。可是騎上了虎背便只好顛簸下去,世事真的難料呀。
更難料的是,這不幸的遭遇原來是禾稈冚珍珠:我們因禍得福,從中吸取了難得的寶貴經驗。
我和梁鉅榮都少年得志,年紀輕輕便當上高職,無論是對事業或自己的身份、地位都難免有個不切實際的期望。此番不幸的遭遇就像一盆冷水照頭淋,令我們蘇醒過來,重新腳踏實地,拾回謙遜和虛懷。
在這之前我們給前輩成功的光環眩惑,為他們的積習所囿。我們以他們為榜樣,追求像他們那樣的成就,結果便像中了符咒那樣給過去的運作方式迷惑了。
一起步便碰上這樣不幸的遭遇,一下子便摧毀了迷惑、習慣、期望和假設,讓我們可以從零開始。這絕非壞事,因為從零起步便一無牽掛,可以清晰地看到前輩的模式原來毫無特色:每一天他們都在完成過去定下的目標;每一天他們都在走前人走過的路。他們是盯著倒後鏡駕車,車是在倒後還是向前?他們能否吸收工作帶來的教訓?那又還用說嗎?
後來,到我們終於從山寨廠演變到可以自己接單做出口生意了,我們才認識到按前人的慣例、模式設立的架構實在太複雜了。有了這個體會,我們只稍為更動原先加工的架構,便足以應付出口生意,而這樣的簡化更同時提高我們的效率。
更重要的是,我們體會到像老前輩那樣躭在香港透過出口商(洋行)接單,溝通上大有問題,客戶的要求更往往給作為中間人的出口商扭曲或演繹錯了,因而增加成本或甚至完全滿足不到他們的要求。
當山寨廠的日子是沒有白費的,因為這除了幫助我們熟習生產流程,更令我們體會做生意的最終目標是滿足最前線顧客的需要。有了此番體會,打從那個時候起,我便決定要跑到美國去面對面接觸客戶,直接接單。
這樣我便可以體味市場的變化、感受市場的脈搏。由此我體會到廠商和客戶相互依賴的關係,我知道舊的模式是要給淘汰了,新的模式是要出現了。
自此我體會到廠商應該扮演一個什麼的角色,而廠商又要建立一個什麼的運作模式和生產架構才可以滿足客戶的要求。我跨著市場巨浪滑到了一個我意想不到的新境界,我感受到的,是達至卓越的喜悅。
黎智英
《事實與偏見.九.創業》雙手是大腦的先鋒(005)



